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清华五道口慈善金融首期班学员和所在基金会(或企业)纷纷伸出援手,调动资源,捐资捐物,共抗疫情,探索合作模式,形成联动机制。据不完全统计,班级学员所在企业捐赠24.72亿元,捐赠过千万的有15家。复星集团从全球23个国家调配物资,到3月1日已捐赠296.3万件医疗物资。有两家学员企业开通了物资保障绿色通道,免费对接、运输和存储捐赠医用物资。有一家学员企业参与了武汉火神山医院、武汉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并捐赠所需全部家电。为了更好的推进慈善组织应对公共危机事件,总结抗疫经验,探讨后疫情时代的慈善行业走向,慈善首期班举办了三次别开生面而又意义深远的线上私享会,围绕疫情的实践与思考,展开深入交流和热烈讨论。
抗击疫情,公益慈善组织一直在行动
复星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李海峰团队分享了在参与全球抗疫中,复星在除夕夜第一时间召集了全球所有的合伙人及各国的首席代表开会,要求用最快的速度采购防疫物资。复星从海外运送300万件防疫物资到疫区,其进口的防护服一度占到了整个中国海关进口防护服总量的10%。为了应对疫情,复星调动了几乎所有的部门,成千上万名员工在全球不分时差协同作战。目前,复星所捐赠的物资包括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总价值已接近2亿元人民币。疫情让复星的众多产业部门和成员企业损失严重,但反过来促进了机构的进化和发展,实现了不同部门之间的高度融通。中国疫情缓解后复星重点转向海外抗疫和企业内部业务的“健康化、家庭化、线上化”。
万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一梅强调社区是疫情联防联控、群防群控的第一线,不同的社区群体(居委会、物业、环卫工人、业委会、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社区商铺等),在各自的岗位上,发挥了不同但至关重要的作用。万科公益基金会与其他几家公益机构联合倡议发起了“社区战疫支持联盟”,用网络的形式分享信息,有效配置资源,唤起公众对社区发展的重视。同时万科公益基金会本着“必回应,不迷失”的工作原则,以可持续社区为发展战略目标,应对公共健康危机。关怀环卫工人,关注社区废弃口罩的处理;对湖北的社会组织提供护航支持,保障草根公益的机构运营和能力建设。危机也是机遇,疫情突发后,社区基层治理更显重要,基金会未来将加大努力,提升社区的“免疫力”建设,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使用耐心资本,推动社区发展的进步。
南都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彭艳妮谈到疫情发生以来,慈善组织大多投入一线抗疫,然而疫情时刻变化,供需信息复杂,明显制约一线开展有效救援,建立社会组织应急协同机制十分必要。南都基金会参与发起了“社会组织抗击新冠疫情协作网络”,联合数十家基金会、一线公益组织、枢纽机构,以及关注不同社会议题的专业机构,通过“一线问诊”、“项目推介会”、国际经验引入和“快闪共商”、“行知行交流会”等系列线上活动,为社会组织提供快速且有针对性的支持,以提升抗疫行动的专业性和有效性。
弘慧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张帆分享了草根公益机构的成长之路。草根公益一般源自情怀和使命驱动,聚焦和专注于某一社会问题开展公益慈善活动。草根公益的生命力常常表现出积极、可持续、本土化和以人为本的特色。弘慧的发展就是依靠人的成长和聚集,遵从“公共价值至上、科学有效为先”,培育本地力量,致力于让每一个乡村孩子有尊严、有担当地融入社会。
头部企业和家族基金会如何公益?
——战略决策、资金分配及项目选择
广东省国强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李静认为碧桂园集团和国强公益基金会的战略决策和慈善理念,都根植于创始人家族的慈善初心和财富观,及企业文化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未来希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慈善机制,如探索产业扶贫新模式、实现“可造血、可复制、可持续”;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打造善慈善经济模式;探索发展社会企业,优化资金分配方式。项目选择会评估“公益性和效率”,并重点关注“社会企业”、“慈善金融”、“公益创投”和“社区发展”等领域。
盈峰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助理杨榕桦指出和的基金会的慈善理念正是何享健家族低调、务实、感恩、回馈社会的理念,从早期企业和个人捐赠,到慈善基金会系统运营,再到60亿永续慈善规划,家族慈善事业也在逐步升级。先期重点培育区域公益慈善生态。2017年后,何享健先生家族发布重大慈善捐赠体系:1亿股美的集团股权捐赠和20亿元现金捐赠,2018年增加4亿元现金。运用“慈善信托+基金会”的双轨模式,通过设立慈善信托、孵化基金会、专项基金等多种组织形式开展慈善事业,从资金和方向上支持和指引,确保在和的慈善体系的平台上形成跨界合作效应,推动建立立体、可持续的现代公益慈善体系。基金会项目设计会尊重家族和企业的捐赠意向,未来关注发挥企业的产品、运营、国际化渠道优势,和家族“文化价值观传承”的诉求,重点布局医疗卫生、社区慈善和区域公益等方向。
后疫情时代的思考
——2020后中国公益组织向何处去?
中国华侨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继宁认为,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慈善组织需要构建与疫情防控相适应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坚守公益慈善事业的价值观导向,坚定发出行业声音。并推动建构新型伙伴关系,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倡导“尊重人才、崇尚效率”的行业氛围,形成社会引导力量;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下,发挥好公益组织的特殊作用;借助数字技术、推动融合发展,引领公益组织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同时华侨基金会也会调整发展战略,突出核心优势,在助力中国乃至世界公益慈善的行动中,彰显华侨华人的人文精神和社会价值。并通过加强与国内爱心企业、慈善机构、社会组织的交流合作,贡献海内外侨胞独特力量,为中国公益慈善创新发展和走出去服务。
中国扶贫基金会执行副理事长王行最表示,2020年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中国扶贫基金会将“扎根中华,放眼世界”,在乡村振兴(百美村宿、善品公社和新农人计划)和公益组织国际化方面做出更大贡献。他指出,乡村振兴未来工作的核心是“乡村的体制机制建设及懂市场、会管理、有技能的新农人的培养:从救济/救急向救穷转变”。而公益组织走出去,既是回应了世界的期待,体现大爱无疆;又是国家发展和公益组织自身发展的需要。虽然目前真正走出去的公益组织不足1%,但是随着中国公益组织数量的增长和影响力的扩大,“走出去”将是更多公益组织的未来之选。如果机构高层领导有走出去的意愿,可以提前制定好战略,设置相应的机构和职能,培养与储备国际化的人才,并研究设计合适的海外项目。
学员们在讨论中,还深度交流了项目管理、人才培养、社区治理以及基金会可持续发展等议题。大家互动热烈,从彼此的实践经验中学习符合自己机构特色的最佳路径,探索相互赋能的联动机制。言语之间渗透着对行业发展的深入思考。分享和讨论后,同学们对疫情当下的公益力量和行业发展的未来走向都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同学之间彼此的慈善事业和合作点也有了更多的认识。同学们意犹未尽,依依话别,各道珍重,并期待着线下在道口小院重逢的喜悦。
慈善金融奖学金培训项目是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面向中国公益慈善领域领军者创办的高端培训项目,致力于为中国培养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具有引领性和创新力的公益慈善领袖。项目将课堂授课、案例剖析与实地参访等多种形式有机结合,倡导金融向善,科技赋能,开拓国际视野,探索金融推动公益慈善变革升级路径,引领公益慈善行业创新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