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8日-13日,清华五道口全球资产管理项目首期班在美国波士顿和纽约开启游学之旅。
波士顿深度行,美国访学新印象
美国从波士顿的怀抱中孕育而生,第一座城市波士顿、第一所大学哈佛、独立战争、倾茶事件、北桥枪声、美国最重要的航运港口和制造业中心,真正走进美国当从波士顿开始。本次美国游学之旅就在这个充满历史的城市——波士顿拉开了序幕。
同学们对美国、对波士顿并不陌生,很多人都来过多次。但是由波士顿著名的Paine(潘恩)家族后代担任向导,对于波士顿这座城市的历史、对于美国的历史都是一次全新而深刻的感受。非常荣幸邀请到了Tom Paine先生担任我们波士顿之行的向导,他祖父的祖父罗伯特·崔特·潘恩(RobertTreat Paine),美国独立宣言签署人之一。美国开国者、政治家、美国马塞诸萨州第一任大法官,美国文理科学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创始人之一。可以说,Paine(潘恩)的家族史就等于波士顿城市历史。而波士顿的历史也是美国历史,更是一部精彩的贸易史、自由史。
Tips:
罗伯特·崔特·潘恩,美国大陆会议代表之一,签署了美国独立宣言。也是美国著名的五月花号清教徒的后代,他的父亲是当地教会的一名牧师,他的母亲则是美国新泽西州建立者Rev. Samuel Treat的女儿。
罗伯特·崔特·潘恩年轻时上过波士顿拉丁语学校 (Boston LatinSchool), 1749年从哈佛大学神学毕业。1770年,他参与审判波士顿大屠杀事件,让他在整个美国成名。1776年签署了著名的独立宣言。1776年返回马塞诸塞州,拒绝成为国会议员,后在本州担任第一任大法官、州长议会会员、顾问。1814年去世,葬在波士顿著名的谷仓墓地,这里埋葬着众多美国开国伟人,如约翰·汉考克、塞缪尔·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等。

踏着历史的脚印,同学们还探访了孙中山先生为革命筹款的北美根据地,坐标波士顿唐人街。而在这里大多数同学第一次知道了伍秉鉴的故事。伍秉鉴是清代广州十三行商人,广州的世界首富。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2600万银元。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当年就是他投资给美国人福布斯50万两白银,建成了美国第一条横跨北美大陆的铁路,这可谓是中国早期的跨国投资了。
Tips:
2001年在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刊登了一个《纵横一千年》的专辑,统计出了上几个世纪世界上最富有的50个人。其中,有六位华人入选,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这六个人中,又唯独伍秉鉴是以纯粹的商人身份出现,所以伍秉鉴也是人们最关注的焦点。
伍秉鉴(1769~1843年),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1783年成立怡和行,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并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崛起。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他还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同时他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成了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曾被一些西方学者称之为“天下第一大富翁”。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是惊人的。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按照国际银价换算,这个数目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
带着全新的波士顿印象,同学们一行走进了哈佛大学,正式开始了课程学习部分。哈佛商学院的Robin Greenwood教授和Randy Cohen教授给大家带来了精彩的授课环节。Greenwood教授是哈佛商学院行为金融学的教学主任,他为同学分析了三个很有特点的哈佛案例:黑石另类投资组合、Pershing Square资产管理公司的重组以及Six Flags的破产重组案例。作为资产配置领域的专家Cohen教授尤其熟悉中国的市场,他也是新科诺奖得主塞勒的门生。Cohen教授与同学们分享了全球资产配置和寻找聪明贝塔的话题。

探访顶尖金融机构,把握资管最前沿
短短几天的时间里,资产管理首期班的同学们在波士顿和纽约两地深入到了美国资本市场的最前沿最核心地带,与全球最负盛名的金融机构高管切磋论剑,谈笑风生间走近万亿级资产管理实操现场。
在波士顿,同学们探访了美国富达投资集团(Fidelity Investment Group)以及GMO投资管理公司。

富达投资是1946年由爱德华·C·约翰逊二世创立,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富达投资已经由一家纯粹的共同基金公司发展成为一个多元化的金融服务公司,其业务范围涵盖基金管理、信托及全球经纪服务等。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共同基金之一,富达投资的基金管理规模逾2.3万亿美金。在与富达高管的座谈中,主动管理和被动管理之争依然是讨论的焦点。在过去的十年间,主动管理并未占优势,但有迹象表明主动管理重新占据主导的趋势在抬头。对于人工智能的应用,富达也有探索,但所占比例仍然微小。根据基金经理的经验,在面对业绩下滑的时候,客户仍然希望同真人进行沟通,而非机器。
Tips:
富达投资集团的分支机构遍布全球15个国家和地区。目前为全球1200多万位投资者管理的资产高达1万亿美元,占美国共同基金总额的1/8,倍受投资者和基金市场的关注。
富达投资集团注重"自下而上"的选股策略,善于发掘股价被低估或者股价落后于市场涨幅、具有长期投资潜力的公司的股票,因此其基金经理的作用非常重要,而且富达集团也拥有许多世界知名的基金经理,其中一位就是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彼得·林奇,他管理麦哲伦基金长达13年,期间的年化收益率高达29%,可以说当时无人能出其右,而同期标准普尔500指数的年均涨幅只有14%;另外一位对中国投资者来说虽然不如彼得·林奇那般如雷贯耳,但却有“欧洲股神”之称,他就是富达在英国所创立第一只基金“富达特别时机基金”的管理人安东尼·波顿,他掌管这只基金的时间更长,达到28年,是彼得·林奇管理麦哲伦基金时间的两倍以上,但期间其年化收益率却同样高达19.5%。
在波士顿探访的另外一家金融机构是GMO资产管理公司,它成立于1977年,管理规模770亿美金。这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Jeremy Grantham在2014全美资产管理奖评选中获得终身成就奖。公司注重长期价值投资理念。公司的CEO Scott L. Hayward和CIO Andy Martin先生接待了同学一行,并向大家展示了公司对全球资产回报的未来七年展望。有趣的是,数据显示最有希望的市场是新兴市场。

Tips:
GMO公司, Grantham, Mayo, Van Otterloo&Co. LLC, 创始于1977年,全球前100大资产管理公司之一。GMO公司联合创始人Jeremy Grantham因多次成功预测包括美国互联网泡沫、日本经济泡沫和2008年金融危机等经济泡沫而备受关注,并于2014年获得美国权威金融杂志《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颁发的资管经理终身成就奖(达里奥为2013年终身成就奖获得者)。GMO公司的报告不仅是对宏观经济及投资哲学的探讨,还有操作的建议和反思,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GMO的投资战略建立在长期价值投资之上。一听到价值投资就让人想到巴菲特,但GMO的价值投资与巴菲特寻找被低估的企业不同:GMO买入价格波动偏离基本面和历史均值的资产,并坚定持有,直到价格最终回归基本面或历史均值。GMO的投资战略并非由创始人在苹果树下被砸中后的突发奇想,而是通过对历史价格波动和相关基本面的系统研究而得出的结论。